作为上海市全国科普月重点公益科普活动之一,2025阳光科普公益行系列活动之“惠民科普直通车”心理健康专线——“非遗筑梦・心向阳光”特殊青少年科普与心理健康融合体验活动昨天启动。活动将非遗文化与特殊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怀相结合,在科普月“普及科学知识、弘扬科学精神”的主题下,带来了一场可触可感的特色体验。
“阳光科普公益行”系列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、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,自2021年起已连续开展5年。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这一长期课题,本次活动特别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,让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走进校园,助力增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科学意识与实践能力。
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袁勇表示,全国科普月为特殊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更多元的成长可能。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与心理健康服务相结合,既能让孩子们感受科学与文化的双重魅力信达配资,更能为他们的心灵注入自信力量。
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主任俞奕则表示,本次活动是全国科普月“惠民科普”理念与5年品牌公益科普项目经验的深度结合,通过非遗体验、心理辅导等环节,让科普服务更有温度、更接地气。
公益科普的推进,离不开志愿者的专业坚守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管心理治疗师赵雅娟作为志愿者代表,分享了自己在特殊青少年心理科普中的经验与感悟——如何倾听孩子、如何与孩子交流,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普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非遗科普展演是最受孩子欢迎的环节。上海越剧院沈艳老师带来“戏韵身形”戏曲折扇表演,以科普视角解读戏曲中的肢体语言与文化内涵;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虞悦老师及学生团队带来“偶艺风采”非遗木偶表演,通过“指尖操控”的互动科普,让特殊青少年直观感受木偶艺术背后的匠心与智慧。
启动仪式尾声,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、上海市阳光科普行公益大使张帆涛演唱《同一首歌》,用歌声传递全国科普月对特殊青少年的关怀与祝愿。现场还为虹口区密云学校颁发“戏曲进校园合作单位”荣誉,未来非遗科普将长期融入校园,助力特殊青少年持续接触传统文化科普知识。
活动当天同步开放三大科普互动体验区,作为全国科普月的延伸服务阵地:在非遗木偶展示及巡场互动区,专业教师带领孩子们探索木偶制作与操控的“科学原理”;在大美戏曲及脸谱绘制体验区,老师通过脸谱色彩、纹样的科普讲解,引导孩子们用画笔诠释传统美学;在专题心理辅导区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治疗师开展心理健康科普,为特殊青少年提供专业心理支持。
这场“非遗筑梦・心向阳光”活动,既是“阳光科普公益行”5年品牌的延续信达配资,也为上海科普月创新了特殊群体科普服务的形式,用“文化+心理+科普”的融合模式,让科普之光照亮每一位特殊青少年的成长之路。
智慧优配 - 配资开户|线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